科技日报透露:2006年3月下旬的一天,晴,空军首要航空学院外场停机坪。参加即将进行战伤抢修综合演练的20余名毕业班学员,端坐在战机前,只等一声令下。
8点整,一阵急促的警报声撕破宁静,指挥员宣布战情通报:“我国某城市遭敌机空袭,我航空兵某师奉命还击。空战中,一架战机战伤,命令你们迅速进行战伤评估,实施抢修。”
首要分队8名学员携带工具迅速奔向战机。“立即进行战伤评估!”模拟分队长李兵下达了首要个命令。评估员先目测评估损伤情况,并在损伤部位标记损伤情况,然后再用水平仪、探伤仪等检测设备,对重点部位进行检测。“飞机大梁、机翼水平度正常。”“飞机无大尺寸变形。”评估员不时将重要的测量结果汇报分队长。“对损伤部位进行无损检测!”
模拟分队长下达了第二个命令。“报告分队长,经检测,该飞机共有6处损伤,根据强度分析,4处必须修复,另两处可以暂时不做处理,其中4处必须修复的损伤都可以修复。”20分钟后,分队已完成了对战机的战伤评估。
分队长按照损伤部位,迅速下达了修理任务命令。“一组负责修理左机翼弹孔,二组负责修复右机翼蒙皮破孔,三组用喇叭口连接法修复液压管路,四组进行电缆连接。各组开始行动!”“是!”学员立即投入“战斗”,安静的停机坪只有抢修工具和飞机发出轻微撞击声,学员们似灵巧的外科医生,用特殊的“手术刀”为“战鹰”进行一场起死回生的手术。
二组蒙皮破孔修复是4处损伤中难度最大,技术要求最高的一项工作。模拟分队长李兵亲自带领队员来啃这块“硬骨头”。“我看用‘铆接法’进行抢修比较好。”李兵在观测完说道。“不,你看这个破损的形状,我觉更适合用粘接法。”同一小组的刘波提出了自己的抢修意见。时间就是胜利,分队长李兵取出笔记本电脑,进入战伤抢修评估系统,输入数据,片刻,电脑提供出了最佳修理方案——“铆接法”。方案确定后,该小组迅速行动起来,学员刘波根据李兵提供的尺寸制作贴片和补片,学员张毅依据切割孔的形状和大小,计算得出铆钉的最佳位置,并在补片上打好铆钉孔,把补片铆接在切割圆内部。最后,李兵、张毅将贴片铆接在补片上。切割、制作贴片、补片、铆接,李兵等人通力合作,操作顺利,在30分钟内完成了修理工作。此时,另3个已完成抢修任务的小组正在“打扫战场”。
“报告指挥员同志,战机损伤抢修完毕。”上午9点05分,李兵分队完成了对这架由专家设置了“难题”的战机的损伤抢修任务。经专家鉴定,该分队战伤评估准确,修理方案合理,修理操作规范,抢修成功,战鹰可重返蓝天作战。
力创公司2000年为该军事院校飞机战伤抢修试验中心提供了微机控制高频疲劳试验机,为我国飞机战伤抢修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试验。
相关链接:力创公司为空军一航院飞机战伤抢修试验中心研制出第二代微机控制高频疲劳试验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