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科学界怎样做得更好 ——来自科研一线人员的声音 |
科学时报(12月9日):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已将自主创新上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层次加以强调。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是很多科学界人士一直思考的问题。日前,记者走访了一些科研一线人员,倾听了他们的一些想法。 循规蹈矩不利创新:研究所能否尝试“特区” 多年来,国家改革科技体制、发展科技事业,各研究机构的科研与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支持,从科研投入到科研活力,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与长足的进步。但目前,与国家谋求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和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相比,国立研究所现行的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量主要是通过资源消耗和增加投资得到的,高科技形成产业化并成为经济发展增量的主导力量的局面还未完全形成。 一些科学界人士认为:我国科学事业的自主创新还有待于探索出一条更为清晰的道路。 “中国不是创造力不够,而是机制、体制束缚了创新能力。”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如何突破原有框架、让科学为国家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是科学界许多有识之士不断探寻的一个问题。 “对于一些发展势头好、后劲足、有实现跨跃潜力的研究所,能否让其'先行一步’,参照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允许其先设'特区’。在'特区’内考虑让其在某些方面不按常规出牌,更灵活地使用政策、获得资金。更加宽容地对待失败,让改革的步子可以迈得更大,让研究所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位资深科研管理者如是说。 “是否可以少一些约束?只要政策允许,就鼓励我们大胆去尝试?”一些苦于无法突破发展瓶颈的科研人员这样建议说。 一位科学家说,如果设立这样的“特区”,研究所就拥有了相当程度的自主权。即宏观政策划定后,把研究所的发展状态和最终成果作为阶段性的主要考核指标,发展期间的具体管理不必规定得太细。 有专家对记者谈到了当前“循规蹈矩”的现象:在研究所层面,对国家的重大需求和突发事件,研究所通常需要通过一层层的环节争取科研任务,需要一层一层的行政机构来进行调控。还没有自己灵活的运行机制来迅速满足国家的重大需求,这是面对突发事件,国立研究所反应迟缓、无法快速作出应对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国立研究所的所长,不仅是一个能把握国际科学发展前沿态势的战略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个能够迅速整合各种资源来及时回应国家需求的管理者。而依照现行的各级管理制度,研究所使用的各项经费已经被规定到细致入微的程度,所长可以掌控的资源很少。所以遇到科学发展的新需求、新机遇,需要集中重点支持、需要引进人才以满足学科调整时,所长没有足够的资源可供支配。同样也没有更多的资金和资源能迅速调整科研方向,以满足需求。 此外,有些科研管理具体到科研过程,精确到小数点儿,也成为不少科研人员的一个负担。 以不变应万变:基础研究应给予稳定支持 稳定支持是符合基础研究特殊规律的重要支持模式,适合基础研究具有的超前性、系统性、长期性、风险性和自由探索性等特点,有助于培育宽容失败、摒弃浮躁的学风,为科学家营造适宜潜心研究的创新环境。 从发达国家成功的运作经验看,它们虽然将竞争性支持作为支持基础研究的主导形式,但同时对国立基础类研究机构、未来具有竞争性的学科采取长期稳定支持这种重要手段,普遍采取以“稳定支持为主,竞争性支持为辅”的支持模式。 我国香港科技大学有一批科学家长期坚持研究流感病毒,“非典”期间一下子能做出很多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原因在于他们有基础科研储备。新生和再生的传染病很多,他们有基础研究储备,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一位研究人员举例说明了对基础研究应给予长期、稳定支持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重大传染性疾病和紧急公共卫生事件相继发生,这对持续稳定的支持基础科研也提出了更为紧迫的需求。“国家应该重视加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学储备,基础研究平时看似乎没多大用,但等到诸如禽流感这样的紧急疫情来临时,再去做就来不及了!长期持续的支持是最根本的。比如SARS冠状病毒,虽然已经过去了,但我们还是要继续研究。这样一旦需要时,我们的理论和技术储备就会很扎实!不能因为'非典’走了经费就没有了!”一位管理者表示。 满足国家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强调基础性、原创性,就意味着我们要更注重长期深厚的积累。“也许从紧迫性来说,今年国家不需要,但明年可能就需要,基础科学应该是根深蒂固的'大树’——可以及时根据国家需要整合资源,应对新问题,但是根不动、蒂不松。” 博士后是科研生力军: 博士后制度应有所改变 中国的一个现状是,不少成型的人才“流失”到国外给“洋老板”打工,去国外做博士后。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从发展规律来看,中国肯定要在改变博士后制度方面着力。中国不可能总是依赖引进人才,极端缺失时需要引进,但以后引进人才需要靠博士后这种机制。一个课题负责人手下应该有一批博士后在做科研。有人认为,从竞争能力而言,不能因为是国外回来的就有很快提升的机会。应该让国内的博士后与国外的博士后有平等竞争的机会,这样也可以促进国内博士后的发展,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 “研究所队伍结构要调整,科研力量的一个重要部分应该是博士后。中国博士后制度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这是遍访一些研究人员后得出的共识。 博士后不是学位,是一种资质或经历,是独立从事科研工作。博士后研究人员主要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往往具有探索、开拓、创新性质。科研要靠一批博士后做。 但是有些科学家不太愿意用我们国家的博士后,因为在站时间就两年,这么短的时间也许什么都做不出来,还挺麻烦。“国外就在大量使用博士后,他们思维最活跃,能帮老师做不少事情。我们现在是用研究生替代了博士后,这个现状要改变。研究生的任务主要是学习和培训,完善技能。真正有创造力的是在博士后阶段,博士后能更好的独立工作。” 一位同时是管理者的研究人员表示:“在科研工作中,现行的博士后制度不利于形成良性的循环。” 怎样让博士后切实成为科研的生力军,这个问题应该提到探求解决的日程上来。我们现行的博士后制度实行以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与现在科学发展的需要相比在某些方面已经大大滞后了。“必须改变博士后制度。博士后现在一般是两年时间,这根本不够。首要,可能招不到好的,勉强招一个,也许能力还不如两个硕士生。以生物学为例,生物学要想在一年时间里做出一个完整的重要课题是很难的。国外生物学博士后正常是四五年时间。”一位生物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这样举例说。 博士后处于流动状态,对建站单位来讲,博士后是有期限的工作人员,不列入正式编制,而博士后肯定需要有相应待遇,他们也要养家糊口。但现在博士后指标少、经费低,有的研究组要贴不少钱,成本比较大,这也是导致大家都不愿意招收博士后的一个客观原因。 据了解,我国的博士后制度建立至今,20年未变,这与国家整体快速发展的状态相比,显然存在很大的调整空间。 一些科学界人士也同时表示:党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讲得好——要普惠大众,给科技界的震撼很大,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深得人心。社会在进步,国家在发展。如果能为科学发展营造出更为有利的环境,将是促使科学家们“交出更好答卷”的绝好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