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 (2005年11月17日) :94岁高龄的"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非常关心国家的发展,经常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殚精竭虑。他说:"我今年已90多岁了,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迸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让世人刮目相看。从举世瞩目的神舟载人飞船到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从西气东输工程到三峡水电站,凭着创业者艰苦奋斗、自主创新,一个个梦想成为现实。那么,钱老的担忧是不是多余呢?
其实,钱老并非过虑。我国的科技事业固然成就斐然,但在群雄逐鹿的舞台上,我国的科技竞争力依然处于劣势。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今年7月,温家宝总理探望钱学森时,病榻上的钱老坦诚建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 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确实,"培养出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是教育不可推卸 的责任,而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填鸭式"、"应试型"人才培养模式,很难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面对汹涌澎湃的科技革命浪潮, 我们必须奋发前行,勇于争先。"中国激光照排之父"、两院院士王选在研制激光照排时,最大的苦恼不是一道道科研难关,而是周围"大多数人不相信中国的系统 能超过外国产品,不相信淘汰铅字的历史变革能由中国人独立完成"。在中国科技日新月异、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依然有一些人迷信"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 圆",宁可花大钱买洋品牌,也不愿给自己的民族创新产品留一点发展的空间。在相当程度上,我们还缺乏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缺乏扶持民族产业的文化氛围,也 缺乏超越他人的决心和信心。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努力加以改变。
有一段时间,"服装大国"的美誉曾让我们额手称快。联想到旧中国华人的 窘况,我们确实也应该为此而骄傲。80多年前,洗衣服曾经是美国华侨最普遍的职业。因此,中国的留美学生常常被美国人问道:"你爸爸是洗衣裳的吗?"著名 诗人闻一多为此创作了《洗衣歌》,悲愤地感叹华人"流一身血汗洗别人的汗"。由过去的洗衣服到今天的做衣服,确实是一个极大的进步。然而,由于缺乏自主品 牌、缺乏设计能力,我们只能甘为他人"做嫁衣",挣一点微薄的加工费。现实警示我们,在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同时,不能永远低眉顺眼地尾随于产业 链的末端,而要有自主创新的志气、骨气和勇气。
科技创新需要人才,新时代的人才更多地体现为创新能力。我们不仅要培养大批各类人才,而且要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建设创新型的国家的进程中,把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 |